招数变多了,功夫变少了

前些日子把文章给老师看,他说:商业套路上,明显提升了;可是,情感的细腻和清亮,文笔的自在与飞扬,却大不如以前。

我当时的脸色,肯定很难看。老师慌忙安慰:这些都是一个阶段~~~

后来想想,又何须介怀呢?大学时期的我,还有不可一世的轻狂;还相信真善美、相信理想;还会为了一封来信,激得整夜不合

现在的我,想着怎么起标题让击率高一些;怎么不着痕迹地营销,产生效益~

坐在电脑前为生计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打,和原来信马由缰的书写,能同日而语吗?

艺术是自由的。然而,通往艺术的道路上,先要炼就“技术”。

陈中华老师讲一个正圈的视频时,说:准确,是有力量的。无论是正圈的第几步,中指的方向不变—-要找到空中的那一点

这个还好理解;很多教学视频,陈老师常说的是:这两对上了,然后一拉/推~~~就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

一开始,觉得比较简单;后来,就只能赞叹神乎其神了!

如何找到对方身上的那个?如何发挥准确的力量呢?期间要付出多少努力?

看过一篇宫崎骏的专访。记者问,为什么您创作的漫,都能成为经典—–跨越国界和年龄?

宫崎骏的回答大概是:我创作时,并不考虑观众—–只呈现自己内心的想望,也就是所有人的向往。

后来一个无意的机会,和朋友辩论《红楼梦》与金庸的武侠小说—-作者和作品的异同是什么?

辩了很久,各执一词。

但是,曹雪芹只是写给自己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胸中郁垒,不吐不快。

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开始是报纸的连载,为了吸引读者明天继续阅读,可谓绞尽脑汁!

曹雪芹经历了很多上天的雕琢—–家学甚厚,经历坷,至穷困潦倒,下笔已与生计无关。彻底放下了~

这就是招数和功夫吧~

招数是向外的应对;功夫是内在的淀。

一个别致的标题,一段闪亮的开篇,一次鬼斧神工的营销—-这些是招数;一篇文章,读一遍余音袅绕,放那里,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还想读,还能读出内容,这就是功夫了。

招数,相对可以速成;功夫,只能日积月累的淀。

如此,才有准确—–一句话说到子上,寥寥几笔一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轻描淡写一个故事刻在心间~~

文如此;拳,亦然。

原以为学到的基本功81式是精髓,是功夫;现在始知,都是招式—-连“标准”的招数都算不得。

什么是功夫?

陈老师说:你们看到的是我的胳膊变长了,其实只是我的腋和肘开了—–而且一个力向前,一个力向后—–这个向后的力很难练。

功夫就是,你的身像水一样流淌,意念所到之处如涟漪荡开—-四通八达。

这个功夫如何积累呢?

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人身处闲职,突发奇想,研究《易经》。如何入手呢?

他先把易经通篇背了下来,然后无事就蹲街边算卦先生那里听卦,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突然一天,一拍大腿:

全明白了。

我信了这个故事,于是孩子启蒙让他们背的是《千字文》,现在正背的是《系辞》—–

希望他们经历了很多人与事后,突然一拍大腿,完全明白这些内容的涵意。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中医带学生,先让背《黄帝内经》—-都是大脑先行,让大脑在不着意处“默默消化”。

拳友建议我:

要多看陈老师的视频,反复看!要多和人着手,反复练!所有的东西都在一路里,多练,练出来量!

如果有精力,把大家的《拳论》拿来读一读,甚至背一背。

功夫是怎么炼成的?什么又是功夫呢?

也许,功夫是我们本已具足的功能;而太极拳,是一场美妙的相遇~

 

 

 

 

更多帖子

统计: 614 总浏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