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洪老师学拳—济南学拳记-日本曾我忠弘

跟洪老师学拳—济南学拳记
[日本]曾我忠弘

曾我忠弘

“如果这个院里, 有你们喜爱的花,你们把它带回日本,种到你们庭院里去吧。”
  这是洪均生老师在向我们传授陈式拳时说的一番话。洪均生老师身为武术家,但我们感到他更是一位生活在高雅艺术中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安祥稳重,从容不迫,笑声豪爽,发自心底。他常常因我们四人(曾我、森田、铃木、朝仓)急躁、紧张,而泛起微笑,谆谆告诫我们:“武术越是注意放松,就越长进。可这个放松实际做来是很难的”。

洪均生宗师

来到洪老师身边学艺, 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我们自然高兴万分。可是与洪老师近在咫尺,反而使我们有些不相信前的事实了。我们是在两年前听说洪老师的,那时我们断断续续地跟日本一位老师学拳,他曾师事洪老师。我们觉得他教给的这一套路固然难解,但它给人以潇洒利落之感,很适合我们日本人。至少是我个人这样认为。

近几年来,日本掀起了陈式太极拳热,从发源地中国请来了各种流派的老师。但不知何故,其中我最仰慕的就是济南洪老师教的陈式拳。究其原因,其一,应当是洪老师曾师事陈发科十五年,他们拳的理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其二,我们耳闻洪老师极富个性,是一位具有魅力的人物。既便不求拳艺,也值得拜访。

杨德厚先生 洪均生先生

特别是当我们听说,在日本全拳协(全日本太极拳协会—-译者注)主任指导中野春美先生拜访洪老师以前,他在中国国内尚不知名,独自居住济南一陋室,寒来暑往,默默地研习武术,唯与《易经》大师刘子衡先生交往甚密,便不禁引起人们为他这种处境而感慨。

洪均生与许贵成

这一天我们观看了洪老师的示范表演,真正看到了我们所倾慕的东西。我们感到,在他身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极高雅的武术气质,而他就象一位杰出的哲人,蕴藏着人类的奥秘。

年轻的陈中华和洪均生在济南饭店。

学拳是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的。我们班门弄斧,把过去学过的套路打了一遍。洪老师认真地观看日本青年打类似他练的套路,脸上露出了微笑。尔后,洪老师以其弟子张、李二位老师为对手,用法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地向我们传授。

陈发科女儿陈豫霞-和洪均生推手拳照

这种方法易懂,易做,效果颇佳。洪老师的技法属于实战型,是名副其实的武术。据说这一套路是一九五六年陈发科去世前征得陈的同意而修改的,然后进行整理形成。 各式都与实战相吻合,并且均计算了敌人的反击作。

洪均生先生 冯志强先生

洪老师的指导也侧重武术方,尤其对法、手法要求极严。例如,他多次示范指形。这是手法缠丝劲的具现,对任何一个细节都强调螺旋作。但洪老师最注意的还是肘,我们肘的动作稍有偏差,他便赶忙来纠正。看来,洪老师的陈式拳中最具特色的当是这种手法了。

初学者当以此为重。据说洪老师曾让中野先生一日练三千次以上的手法基本功。我们也听李老师说过,他虽然一日只练十次套路,却要做好几千次用手画圈的动作。
  对于身法, 洪老师特别留心腰是否旋转过度,腰的旋转角度为45 ,其动作是将会阴部相对于地面,腰身做螺旋状的立旋转,对于步法,洪老师将每个稍微不同的动作都给以独特的命名, 容易理解。

技法决定重心位置接近两足的中心。如果仅观洪老师的演练,则每个步法的重心前后移动都极微小,且似乎均为马步的轻微变化。但这并不使人有重感,足的动作十分轻松自如。这种“轻”从照片上是无法想象到的。说轻并非指超出一个七十岁高龄老人所能有的轻,而是他比任何人都轻。

所谓平素行走亦无声的典型太极拳步法指的就是这个吧。更有趣的是,太极拳的动作用到了日常生活中,洪老师使用金刚捣碓的第一个动作的右手动作向人们致意。宴会上,当筷子得很远时,他幽默地说:“这是拦擦衣。”惹得众人大笑。

触碰洪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格外的柔。如果我不动,他稳如泰山;稍一动,则被他弹了出去。我们请求用推手形式练习,结果根本不行。它过于高深,我无法弄通。另外,在用推手时,学拳达十年久的张、李二位也象玩具似的被洪老师发出老远。

看来,洪老师的技法对功夫越深的对手越具有反作用力。
  洪老师具有天才般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一位陈家沟出身的武术家说过,洪老师的推手之技在杨澄甫之上。我也曾试图推动洪老师的身,但在欲推的瞬间,突然力量被什么给带走,自己反倒被弹向相反的方向。

洪老师解释说,尽管我以为是竖直向前,但我的“按”无意识中加进了靠左侧的力,从而产生了与预期相反的反作用力。洪老师的身就象装有机械装置,在本人尚未意识到一刹那就自动作出反应。

再者,洪老师在击溃对方中心时,其手的精确度可以毫米计。我们称他的手为“魔手”。在我与洪老师门下弟子们练习推手时,应战的对手无论我使上什么招数都纹丝不动。洪老师见状走来,只轻轻地将其手放在我手上,我的对手就被弹出,令我惊奇不已。我这才亲身会到,内家拳的功夫是日积月累,不懈努力得来的。

洪老师并不一味强求练习量,而是强调用心计。他特别要求我们研究拳谱,并希望我们回去以后学习中文和中国古典文学,以便下次再来学拳。洪老师教授拳技,有一半时间是讲课。他在示范一个动作时,不仅说明这个动作的历史变迁,还通过生动的语言使我们对这一动作与拳套有一个整观念。遗憾的是,尽管他的解说有的放矢,通俗明了,但翻译未能将它全部译过来,传达给我们的仅是一小部分。洪老师也为没有听懂而焦急。

太极拳是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以武术形式的现。 洪老师要我们学习中文和中国古典文学,也许是忠告我们:不从内里去接近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就不能得到真功夫。我以为,学习象太极拳这重意不重形的武术,与老师的心沟通是提高拳技最重要的一步。而这于我们外国人似乎困难重重。这里有诸如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问题,但最主要的是我们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有限。老实说,我至今仍怀疑自己能否学会陈式拳这样既难学又费时间的武术。

然而,今天对我来说,太极拳已不仅仅是令人感兴趣的业余爱好,我已完全被它迷住,被它征服了。如若不练下去,我会感到生活在世界上也毫无意义。我敢肯定,在我们着迷的太极拳里,现着宇宙的变化规律。仰观洪老师的太极拳就会明白,尽管它属于武术,却使人心中产生安稳之感,使人觉得回到了理应回到的地方。这样感觉或许是使研究武术尽快达到三昧境地的捷径。

想到这些,我产生了要置身于无限的时间里静心修养的念头,并准备把武术的“强”作为我学习陈式太极拳的目的。

正如开头洪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应当让异国的好花在日本生根,开花。而这一使命将会把我们这些动辄一人闭门造车的武术爱好者们解放出来。我希望去中国学习武术者能以二十世纪遣唐使的气魄, 前往中国,并衷心期待洪老师成为第二位鉴真大师

(江林译自日本《太极》杂志一九八三年九月 秋季跃进号)

统计: 677 总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