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前面兩篇 “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和 “圓內三角” 簡單地敍述了我對實用拳法身體的運作和其與中國文化哲學核心的先天和後天的理論的關連性。有了對拳法和哲學最基礎最根本的元素的討論後,為我分享我學拳的過程鋪下了基礎,這篇文章主要分享我跟林克彤林先生2018年至今學拳的心路歷程,內容有點瑣碎冗長,但也是我學拳真實的經歷感受,作為自我紀錄,作為拳友參考,大概也有一定價值。
勁無感覺:
我相信 “懂勁” 是大部分學太極的人第一天開始學太極就想到達的目的地。一抬手就發出巨大無比的勁,隨手一揮就將對方打飛出去,是大部分太極人夢寐以求的境界。按常理推論,有勁理應順理成章等於”懂勁”,所以為了盡快練出真功夫成為太極高手,太極人學太極的第一天就開始找 “勁”。練基本功,走架子,推手,都在尋找自己身體充滿力量的感覺。
上圖是陳中華陳老師講 “勁無感覺” 網課的截圖。
陳老師在花絮裏說真正的太極勁其實是感覺不到的。第一次看這視頻,頭頂像閃現了個電燈泡,恍然大悟,它印證了一直以來我跟林先生學拳自己的親身感受。
想一想,”勁無感覺”其實很有道理,如果我能發出真正鉅大的 “勁”,我是不應該感覺到的。試想想,我們踩到螞蟻會有感覺嗎?我們坐巴士,巴士撞倒人,我們會有感覺嗎?其實只有那隻螞蟻和被巴士撞倒的人才會感受到那種巨大到不可抗力的 “勁”,我們其實不太知道自己踩死了螞蟻,坐的巴士又撞倒了什麼。
學拳之初:
參與陳中華老師2018 香港講座前,我已經在網上看了很多陳老師的視頻,讀了陳老師和孫中華老師合著的 “規矩”,知道”不動”和”伸展”是實用拳法十分重要和根本的元素。
幸運地,講座後,林先生給我機會跟他學拳,並要我往後叫他 “林先生”,由此正式展開了我學習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生涯。
林先生由基本功到套路,按步就班的教我實用拳法。他偶爾會示範一下應用,每次示範,我碰到他的身體,都會感覺他像個金剛羅漢,他伸一伸手,我就覺得勁大無比,非被彈出去不可,每次都讓我很好奇,他是怎樣能發出這麼大的勁呢?
我身體自小就十分僵硬,剛學一路的時候,我做任何一個動作,全身都會 “啪啪”聲作響,大聲得林先生也聽得見。因為我知道打拳要”不動”,知道有”不動”才會有拉筋,有拉到筋才能慢慢消除我身體的僵硬,所以我拼命 “不動”,每次練習都特別留心自己身體,有沒有拉到筋,一直尋找身體裏深刻的感覺,有了感覺,我才覺得我練對了。因為我這樣的練法,身體給我反饋,很有感覺,我認為這就是 “不動”的勁,認為我在拉筋,而非在用力。
可每課,林先生都仍然說我用力。我就決定試試再減力去練習。
因為每次用力走架時,身體充滿反饋,十分實在,如此走架後,身體都會自覺做了充足的運動,有充實的練習感。相反,不用力走架,身體幾乎沒有反饋,感覺不了自己的動作有沒有做到位,很難透過自身感覺監察拳式動作有沒有做對,走架後,身體運動感不多,很不實在,不覺得自己努力練了拳。原來不用力走架,更需要習者長期的堅持,堅持執行不知亦不管對錯的練習,和對老師絕對的信任。
我也不知道是因為我之前拼命不動的練習的結果,或是我減力的效果,漸漸我身體再沒有 “啪啪”聲,肩越來越順滑。
大概跟林先生學拳兩年左右,林先生讓我用擰毛巾的出手動作試勁,當時的我將伸撥勁的運作模式裏的直向橫向的直線轉換微積分化成透過中節兩邊旋開來撐開兩頭,肩旋開然後肘旋開,好像有一顆微妙的小球由肩傳到肘再由肘傳到手,手順應一伸,林先生就向後彈跳出去。我當時心中一驚,原來太極真的不需要用力,不需要使勁,實用拳剛猛用勁的表象,可能只是表面的視覺錯覺,我也許終於親身感受到了真相。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由林先生捉住我右手,叫我伸手,我再執行內在的伸撥勁運作,到林先生向後彈跳出去,整個過程,我都沒有什麼明顯感覺。沒有感覺,身體沒有反饋,等同我沒有參考點,自己的身體像盲了一樣,無法量度自己動作的對錯。那麼我怎麼知道對錯?這引伸到下一個問題,我完全沒辦法判斷什麼時機可以伸手,只有林先生告訴我可以伸手了,才可以做出這個應用,可實戰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又可以怎麼判斷我可以執行這個技巧?並且確切知道對方是100% 因為我的技巧而彈出去呢?
一轉念我又想到,若我能在對方身上產生相對於對方的力來的明顯的大的“勁” ,我其實更理應沒有自身使力使勁的感覺 (想想小孩過來和我鬥力,我沒感覺,但小孩卻出盡力也不能移動我分毫),所以”勁無感覺”大有道理。
這次經驗讓我知道,沒有感覺可能更大有可為。
漸有領悟:
每星期讓林先生正一次拳式或正一次基本功,林先生的意見總是寥寥數語簡單直接,很多時候上課時都未必能體會他意見的深意,但按照他的意見練習,總是可以在一至三星期內有成效。拳藝隨著時日慢慢進步,身體狀態再慢慢變好。
練習再練習,也忘了什麼時候開始,我肩頂上的感覺完全像 “空” 了一樣,我可以像游絲般提起雙手,雙手輕飄飄,空盪盪,雙手像被水浮上去的感覺,是一種以前從未遇見或者從未注意過的一種特殊身體狀態。此時雙手的感覺可以互相反映,一隻手的主動感覺可以牽動另一隻手的手指,膻中穴和靈台穴可以牽動左右手整條手臂,我突然體會到陳老師在2015年悉尼的公開講座裏說太極是由通臂而來的含意。我立即複製這種狀態,用這種狀態提腿,果然主觀感覺不到自己用力,腿就自己浮起來了。所有以前聽過的說話,都變得異常合理,林先生經常說,只要用足夠提起手臂的力就好了,臂要如掛肩上。原來用多少力去提臂並非以主觀感覺量度臂有多重,而我對應用多少力去提起手臂,而是直接讓手臂自己浮起來,我自然沒有任何用力的感覺,這樣就是足夠的力了。
學太極拳人都常常會講 “沉”,”浮”是大忌,”浮”意味重心不穩,練拳練出”浮”感,追求”浮”感,很不合太極人的”常理”,但我覺得這種狀態,就像身體百般狀態裏的一個奇點,我決定堅持在這個狀態下練拳,看看會找到什麼。
由練化用:
一切來得不知不覺,有些拳友找我試一些其他太極家派簡單的應用。這對他來說是 “找勁”,對我來說只是空著肩只動手。我沒有練應用,只是每星期依著林先生的意見練習基本功和套路,但拳友每找我一次試應用,我自覺雙手的能力一次比一次進步,而我自己知道我真的只是按陳中華老師和林先生常說手和身分開運作,只動手,肩感覺越空,手出來的效果越好。可我從拳友眼裏看出,他始終不太相信我只練基本功和套路,肯定有什麼秘密或者有人經常幫我練應用。
再說勁無感覺:
不用力走架雖然身體反饋不大,但浮和沉仍然是一點點微妙的感覺,所以仍有感可尋。可當我和別人搭手,手的浮感就完全消失,最初這令我不知所措,懷疑浮感能否投入實戰,經過了5年的練習,我相信練浮感是有用的,因為在沒有人搭手的情況下,我自身的發動必定反映在自身另一部分上,所以我身有部分沉,另一部分就會有對應的浮感,而當有對手搭住我,這個浮感就傳導到對方身上,我自身的感覺自然就消失了。陳老師最近的視頻說他沉,對方就會漂起來了。不過即使這是真相,交手中,要在無感覺中仍能正確判斷自己的運作有效作用在對方身上,對我來說仍然是一個大難題。思及此,我更加體味到從前陳老師說他經驗豐富,這其中的重要性。
2024大青山之行:
在香港,很少能真正和其他人進行活步推手,在大青山,機會多的是。在大青山,淺嘗和不同拳友活步推手,我更明白到只有手是不夠用的。手足夠在定步推手中讓對方移步,這定定步的勝負,但不夠讓對方倒地,倒地才是定活步的勝負。而要讓對方倒地,就要用腿。雖然在大青山時,跟林先生學拳有6年,但我也知道自己在腿上落的苦功遠遠不夠。
2018至今:
雖然我的功夫還遠未到家,但回想這幾年,若無林先生的教導,我相信我2018到現在的拳藝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林先生的教導在我身上的作用是非常真實的,也許我還未能推手,未能客觀的讓其他拳友看見林先生教導的作用,可是我身體的狀態比我有記憶以來來的都要好。自小我就身體僵硬,從沒感覺身體活動的自由,2018年講座陳老師要我填胯,下半身進入同學的下盤下方,我已經痛得哇哇大叫,現在的我卻可以感到自由,身體好像換成了另一個人的身體似的。
“勁無感覺”視頻中,陳老師說這是學”陰”,沒辦法只有完全相信老師,老師說對就是對。2018至今,我大部分時間都是不知對錯,只按照林先生指示練習,身體就一步步長進起來,我完全體會到陳老師片中所傳達的知慧。由未經歷過實用拳到經歷了7年,我明白到陳老師和林先生許多的教導,光靠耳聽,腦袋想,從字面用常理邏輯去推論理解,很難能自己搞懂,一切只有花上足夠時間,耐心體味,才會懂老師的意思。所以這篇文章分享的經驗或能有供拳友參考的作用。
而我相信按照林先生的教導,持續訓練,有天我腿上功夫也能在活步推手中有點表現。
勁無感覺的後績:
勁無感覺除了在學和用上產生非常大的困難,在應用練習上也可能產生風險。因為我們沒有了感覺反饋作為尺度去判斷調節動作輸出的刻度,這有可能使我們在不自覺使勁的情況下誤傷同門。往後我會寫一篇關於力學公式的文章,尋求控制誤傷別人的風險。
更多帖子
- 真不動 三字經-馮嘉傑 (强烈推荐)
- 过关 (强烈推荐)
- 公园推手有感 (强烈推荐)
- 意大利餐厅趣事—20230327记于日维茨机场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