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0年我在博客上记下的一些不全面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规矩。在这里重新发表一次,并做了一些补充。以求更多反馈,便于提高、完善。这些都是我传承的洪均生宗师、冯志强宗师的内涵,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代表其他的实用拳法。
这些“规矩”的列表包括了原则、定义、部位结构要求、等。
原则:
- 太极就是阴阳。
- 练太极就是“分”阴阳。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的杠杆。
- 就是分动静。身上一定同时有动的地方和不动的地方。就是将松散无序的身体变成有结构的、紧凑的如门轴一样的身体。
- 要“分”就必须先“定”,定住一点,两头才能分开。这一点一开始在丹田,后来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分。这一点就是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一条线。点是万向轴;线是单向轴。点外的也可是点(门把手);或一个面(门面板)、一个体旋转门中间轴外都算)。
- 练拳就是练力。劲是力,松是力,僵也是力。练拳就是练习合理的使用力的方法。
- 大打小,快打慢,长打短,重打轻,准确打误差。
- 练拳就是学习掌握时间、距离、角度。
时间是提速,是实际的有效速度,不是绝对速度。
距离是自身两点的距离或敌我之间的距离。
角度是相对敌我间的平面而言的。
此三者都有同一个目的:效率。 - 时间、距离、角度是通过身体各部位的配合得到的。功夫来自结构中个部位的配合。配合也叫“调整”。这种配合是真的,但有时是不可见的,不可摸到的,所以说是一种“功夫”。
- 太极拳练习中比较重要的部位有头、手、脚、腕、踝、肘、膝、肩、胯、腰、裆等。
其中腰、裆、胯为比较特殊的太极拳部位。
比较难练的部位是肩和胯。身体部位要各司其职。 - 太极拳的动作只能包括顺逆、正圈反圈、自转公转。其它都是从这里面衍生出来的。
- 身体上下要分三节。左右也要分三节。
- 结构有定式有规律。
外不能内,内不能外。内外各司其职。里边的别出来,外边的别进去。 - 手永远在外。丹田永远在内。手不能动,丹田不能停。
- 身体俯视图结构分三圈。内圈可和中圈合;中圈可和外圈合。外圈不能和内圈合。这就是三三学说。也叫二固一学说。
- 力发自地/脚(蹬),主于腰(调节)达于手(着)。
- 身体各部位分工配合,整劲是各部位不同方向、不同时间、不同作用的配合,不是一个方向的摇摆。一动无有不动和整劲是一个概念内的不同动作/表现方式。
- 不要用力,要学会传导力。自己身上的力要传导到对方身上。把脚登地看作是传导力,把推拉看作是传导力。
- 自身用动作制造动力,但身体要控制在静力范围内。
- “推手”是一个太极拳练习的专业术语,并不是用手去推人的意思。推手练习时永远不能“推”。用手“扣板机”,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拨。就是“发劲”。
- 只要用力、发力、做动作,就要将身体下压(最普通的表现就是肩膀要沉下、压住)。因为力的本身是向上的。最通常的下压方法是三个铁帽子。
- 力要走竖(顺),不走横(逆)。
- 交手时宁可进一毫,也不退一尺。
- 脚比手快。
- 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上下同时动时一定要在相反方向。
- 劲需领起(领劲)。一领,就有了先后,就有了主动和被动之分。
定义:
- 太极拳:用身体的肢体结构和微小的动作制造力的拳种。强调自身的内调整。
- 阴阳:万物本身并没有阴阳。是动作“分”出的阴阳。阴阳是发生在同一事物上的,是同时的。阴阳是动作的结果,不是静止的东西。
- 内圈:身体的内部转动中心。包括头、肩、胯、会阴。
- 中圈:身体的移动部分。包括肩、肘、胯、膝。
- 外圈:身体的不动部分。包括手、脚和头。
- 外:手、脚、头。共五个部位。
- 内:手、脚、头之内的其它部位。
- 自转:不移位的任意动作。对应点是脊椎、手、肩,膝。
- 公转:移位的动作。对应点是肩、肘、胯、脚、手。
- 点:一个地方。全身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无数个点。
- 面:由三个点或更多、甚至无数个点组成的一个平面。
-
双重:被对方合住了一个点以上而失去平衡。 - 坐腕:将手腕伸开,使其成为肘和手指的弧线中的一部分。这样做就等于是去掉了腕部。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个重要的步骤。
- 竖踝:踝关节要竖起。使膝关节直接可以通过脚面压到地面。这样做就等于是去掉了踝关节。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个重要的步骤。
25条原则,14条定义,8条要求。内含清晰、内容具体。
规矩列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规矩”的列表包括了
原则、定义、部位结构要求等等。
部位结构要求:
1、前后在肘,
左右在胯,
上下在膝。
2、百汇到会阴是一条竖线。
此线不能左右晃,只可以上下拉长。
这意味着
百会点和会阴点一定要有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要去慢慢体会。
这条线可以旋转。
3、肩下对胯,不能出胯。
转动的方向以竖为主。
4、左手在左,右手在右。
左手不能过界去右边,
右手不能过界去左边。
左右手的动作一定永远在一条线上。
他们不能在一个方向上运动。
这条线也要慢慢体会。
5、手不高过眉,不低于胯(金鸡独立除外)。
6、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
手肘之间有一种关系,肘一定对准手心。
7、胯对膝、就像肘对手,45度竖的。
8、膝对脚心,竖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是习拳路上的指明灯。
老师的言传身教,
清楚的说明了太极拳的规矩。
愿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感恩老师!
规矩列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规矩”的列表包括了
原则、定义、部位结构要求等等。
定义:
1、太极拳:
用身体的肢体结构和微小的动作制造力的拳种。
强调自身的内调整。
2、阴阳:
万物本身并没有阴阳,是动作“分”出的阴阳。
阴阳是发生在同一事物上的,是同时的。
阴阳是动作的结果,不是静止的东西。
3、内圈:
身体内部转动中心。
包括头、肩、胯、会阴。
4、中圈:
身体的移动部分。
包括肩、肘、胯、膝。
5、外圈:
身体的不动部分。
包括手、脚、和头。
6、外:手、脚、头。共五个部位。
7、内:手、脚、头之内的其他部位。
8、自转:
不移位的任意动作。
对应点是脊椎、手、肩、膝。
9、公转:
移位的动作。
对应点是肩、肘、胯、脚、手。
10、点:
一个地方。
全身可以是一个点,
也可以是无数个点。
11、面:
由三个点或者更多,
甚至无数个点组成的一个平面。
12、双重:
被对方合住一个点以上而失去平衡。
13、坐腕:
将手腕伸开,
使其成为肘和手指的弧线中的一部分。
这样做就等于去掉了腕部。
这在太极拳练习中是个重要的步骤。
14、竖踝:
踝关节要竖起,
使膝关节直接可以通过脚面压到地面。
这样做就等于忘掉了踝关节。
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重要的步骤。
规矩列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规矩”的列表包括了
原则、定义、部位结构要求等等。
原则:
1、太极就是阴阳
2、练太极就是“分”阴阳。
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的杠杆。
3、就是分动静。
身上一定同时有动的地方和不动的地方。
就是将松散无序的身体变成有结构的、紧凑的
如门轴一样的身体。
4、要“分”就必须先“定”。
定住一点,两头才能分开。
这一点一开始在丹田,
后来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分。
这一点就是轴。
可以是点,也可以是一条线。
点是万向轴,线是单向轴。
点外的也可以是点(门把手),
或一个面(门面板)
一个体(旋转门中间轴外都算)。
5、练拳就是练力。
劲是力、松是力、僵是力。
练拳就是练习合理的使用力方法。
6、大打小、快打慢、长打短、重打轻,
准确打误差。
7、练拳就是学习拳握时间、距离、角度。
时间是提速,是实际的有效速度,不是绝对速度
距离是自身两点的距离或敌我之间的距离。
角度是相对敌我间的平面而言。
此三者都有同一个目的:效率
8、时间、距离、角度是
通过身体各部位的配合得到的。
功夫来自结构中部位的配合。
配合也叫“调整”。
这种配合是真的,
但有时也是不可见的,
不可摸到的。
所以说是一种“功夫”。
9、太极拳练习中比较重要的部位有
头、手、脚腕、踝、肘、膝、肩、胯、腰、裆等
比较难练的部位是肩和胯。
身体部位要各司其职。
10、太极拳的动作只能包括
顺逆、正圈反圈、自转公转。
其它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的
11、身体上下要分三节,左右也要分三节。
12、结构有定式有规律
外不能内,内不能外,内外各司其职。
里边的别出来,外面的别进去。
13、手永远在外,丹田永远在内。
手不能动,丹田不能停。
14、身体俯视图结构分三圈
内圈可和中圈合,中圈可和外圈和。
这就是三三学说,也叫二固一学说。
15、力发自地/脚(蹬),
主要腰(调节),
达于手(着)。
16、身体各部位分工配合
整劲是
各部位不同方向、不同时间,不同作用的配合。
不是一个方向的摇摆。
一动无不动和整劲是
一个概念内的不同动作/表现方式。
17、不要用力,要学会传导力。
自己身上的力要传导到对方身上。
把脚蹬地看作是传导力,
把推拉看作是传导力。
18、自身用动作制造动力,
但身体要控制在静力范围内。
19、“推手”是一个太极拳练习的专业术语。
并不是用手去推人的意思。
推手练习时永远不能“推”
用手“扣板机”,
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拔,
就是“发劲”。
20、只要用力、发力、做动作,
就要将身体下压,
(最普通的表现就是肩膀要沉下压住)
因为力的本身是向上的。
最通常的下压方法是三个铁帽子。
21、力要走竖(顺),不走横(逆)。
22、交手时宁可进一毫,也不退一尺。
23、脚比手快
24、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
上下同时动时,,一定要在相反方向。
25、劲需领起(领劲)。
一领就有了先后,就有了主动和被动之分。
因为听老师讲课中说要严格按“”原则“”练拳,于是在网站“知识”栏查找到老师关于原则的总结提炼,感谢老师的无私分享。知识拿来容易,执行成身体的动作却是不易,需多读、多练才能体会罢。
看完才知拳法如此精妙!只有规矩上身才能有成!
看完师父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及总结,再回过头来回想一下自己学拳的经过,感觉到:只有学习劲头,没有学习技巧,没有悟性,所以到现在还没找到关键的东西,让动静结合,谢谢师父!
胯对膝,就像肘对手。45度竖的。这个是指填胯开胯拉的角度?
胯和膝要对上。不要管其他部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拳打千遍,规矩方清。
练习实用拳法,一定要遵守《规矩》。练拳不容易,但是只要每天坚持多看多悟多练习,虽然短时间看不出变化,日积月累一定会有质的提高。练习与推广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是我毕生的理想和目标!
规矩这本书看一遍,有些茫然,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几遍下来规矩书大体了解了内涵,也能逐渐听懂师傅讲课了,太好了。
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太极的精髓尽在其中,时刻以规矩规范自己,日日有所提高。
已看了和转发了好几遍,每此学习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些规矩是自身习练太极的指路明灯,是明师要求学生遵循序渐进的太极路径,如果说练实用拳法有什么秘笈,陈中华师曾师从二位大师(洪均生公、冯志强公)三十多年,亦有三十多年的理论与教学经验和实践,将这些规矩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生徒,做到了,就是得到并学会了太极秘笈内容,作为生徒自当不负使命,牢记师规,踏石有痕,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而前行,自此持之以恒,将会使
规矩之至
动必如式
成为终生修行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师父引路的明灯就在那,在每日的规矩中砥砺而前行……
指路明灯。每一条要求都是一个规矩,每一条要求都是一个目标。学太极,练太极,离不开悟太极。结合自己的体会,虽然有些还理解不透不深,但感觉这些精辟的概括,就是太极里边的《论语》,如果说有捷径,遵循这些要求去练应该就是捷径。幸运地拜读到这篇文章,照着精彩去练才能练出精彩,才能练好内在的另一个自己。
学习的同时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这些规矩就是功夫的标志。所以要朝着这些规矩学,朝着这些规矩练。
每看一次都有收获
规矩是第一位的。首先就是要守规矩。“你必须这么做”,“你必须不要这么做”:不要动,不要喝酒。东西方表述不一样。这里的规矩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规矩外还饱含了敬畏和感恩。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掌握和执行。然而,读此规矩,却能让恭敬心生起。
“LET GO of the precepts, principles, habits, ideals, beliefs and techiques you hold to be dear! Embrace the simple practical method. You will see yourself improve quantumly.”
随着学习实用拳法时间的增加,对于实用拳法规矩的理解不断在提升,规矩是学习实用拳法的理论指导。
真好,明显受益匪浅!尽管好些现在还似懂非懂,但的确是科学有理、理法精妙,摘抄时感受明显!当务之急确实得认真抄写,好好背诵,死学活用,慢慢体悟!
谢谢陈老师,我将认真对待,努力学思践悟,逐步去感受身体结构的变化,分分合合,功在实践!谢谢老师
受益匪浅、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把抽象的太极,变为看得见、摸得见的东西。
太极出神入化 之前望尘莫及 自从陈为珣教练创立了红泥崖教学点后 我感到如饥似渴 一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勤学苦练 以优异成绩回报教练的辛勤付出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按陈老师的规矩练拳没错。
努力按规矩练拳。
牢记规矩列表
难得有这么好的老师,一定要坚持按规矩练拳,反复看陈老师的视频。觉得练着没劲的时候看看陈老师哪些精典视频教学你又会信心百倍。
百看不厌,每次拜读,都有新的体验和收获。刚开始练实用拳法的时候,大多看不懂,有些能看懂一点,也是似是而非,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再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看得懂的也越来越多,当然,现在还有一些看不太懂和似是而非的地方,相信随着时日的积累,一定会逐渐明了。感谢陈老师!
当做座右铭。一定牢记这些规矩,时时琢磨,勤加练习。
难得的有这么好的老师,一定要坚持按规矩练拳,反复看陈老师的视频。觉得练着没劲的时候看看陈老师哪些精典视频教学你又会信心百倍。
百读不厌。
感谢陈老师把练拳的规矩和盘托出,给了我们习拳修身指引了方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应该不断地复习规矩,随着修习陈式太极拳的时间的增加,对规矩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一个层次一重天,规矩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准绳和孜孜以求的目标。
大匠誨人,必以规矩。授人以方圆,不如授人以规矩。不是人练拳,而是拳练人,其义遵规守矩,用规矩练拳,把别扭练走。
只要按陈老师所教按规矩练拳,慢慢功夫就会上身,谢谢阵老师。
一定要收藏,最好是每天都看。陈老师也在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规矩列表
结构力是感性的,功夫是理性的。实用拳法任重而道远……
照着规矩,规规矩矩练拳!
感谢陈老师!练拳就要遵循规矩,按照规矩套路出牌。持之以恒!
读完“规矩”,心里在想,所谓明师就是把本已存在的规律性表达出来,其实这个“规律性”就是我们应遵循的规矩,否则我们就是违背了规矩,看到老师把这些“规律性”表达总结的如此清楚,感到自己很幸运……
用心领悟,字字珠玑,规矩练拳,水滴石穿。
陈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对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最好诠释,独一无二,堪称秘笈!
规矩列表可以说是我们学习实用拳法的纲领性的总结,没有规矩就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规格,实用拳法科学严谨的高规格,是靠严规矩、高标准来支撑的。我们要把《规矩列表》熟记于心,还要通过培训、看视频和自己的刻苦锻炼把这些规矩内化到自己的实用拳法中,做到知行合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规矩,理精法密、功在实践。
感恩陈老师的无私奉献,我们要守规矩才能成方圆。
感谢陈老师将这么珍贵的、多年积累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一层功夫一层理,现在看这些规矩比以前又明白了许多。相信早期就开始勤加钻研,并在习练中认真体会会少走很多弯路。而且这些规矩对于理解其它太极也会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太极喜爱者的福音!
感谢陈老师的无私奉献,我们要守规矩才能成方圆。
我学习实用拳法就是从这篇开始的,当时看老师视频,打印出这篇文章,自己学习。是初学者入门必备,也是老学员验证所学的重要文章。
有原则有规矩,练拳才有用,一开始只能做到一点,慢慢加上,最后加到一路。
规矩列表就是说明书,练习者只需复制练到身上去既可,没有练习光用大脑思考是没有意义的,要把规矩练到身上去才真正明白规矩!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直接最直观,最容易入手的练拳说明书了,独一无二!
陈老师毫不保留的将实用拳法的要领和盘托出,这等胸怀和气度非常人能及!实用拳法的规矩和要领以及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在这里都有了清晰的描述,这些将直接指引我们向正确的练拳道路前进!我们要加油加油再加油,争取早日功夫上身,为实用拳法的传播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句句是金典,须慢慢体会,慢慢消化!
给学习着讲明了怎么练,练哪里,练的方法都一一总结列出了规矩列表!按规矩习练实用拳法必能成功!感谢陈老师!
规矩之至,动必如式。必以之收心,束身,
日日盘练,时时打磨,久久规矩成自然。
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可以做成卡片,随时携带阅读铭记。但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运用,还必须通过陈老师更详尽的理论著述、视频示范、培训指导和进行艰苦不懈的练拳实践才有可能做到,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有决心有信心持之以恒的走下去,前途肯定是光明的,继续努力!
字字珠矶,但要真正理解,非要练到身上才能体会。比如胯在脚心,原则上空间中的两点任何时候都可得到一条直线,那么胯在脚心有何稀奇?即使加上后面的限制条件—竖的45度,也没什么,蹲弓马步就可得到!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直到看到陈老师的一个视频,才知其关键在膝的后指—指向胯与脚心连线的中点,使脚弓内张力爆满——满满的都是劲!(陈老师语),如此胯与脚心才能成为力的良导体,同时这也是前膝不动的先决条件!又如最后一条,膝在脚心竖的,容易理解为膝与脚心上下相对,这与别派膝不过脚尖的说法更确切,但练久了以及观陈老师视频,其实膝应该竖不过脚跟才更符合实际,原因仍在于要保持脚弓内张力所需,膝弯要大于九十度,这在《规矩》一书中有论述,而且这条治好了我的旧伤。
规矩里面讲的非常明白,得自己慢慢领悟
陈中华老师以三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谨守了师父洪均生恩师所传授的规矩,我们福缘明师,在规矩中求得方圆,在规矩中动必如式,在规矩中坚守此生,唯如此,不负师恩,不违太极之规,终可成可传可弘也。
规规矩矩按照陈老师所列规矩练拳,才能有所进步,少出偏差。谢谢陈老师。
感谢老师的归纳总结,让我们明拳理,知规矩,按照这些去练,慢慢就会把规矩练到身上,也就有了真功夫。
陈中华老师总结的实用拳法规矩,每一条都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学习,只有遵循实用拳法的规矩,只有去按照这些规矩去练拳,才能练出真功夫
都是讲座笔记,按规矩练拳
陈老师已经把如何学好实用拳法的规矩,分享出来了。剩下的就靠自己了。
详细阐述了太极拳的规矩,给我们指明了练拳的目标和准绳
陈老师的规矩列表简单易懂,对练好实用拳法有极大的帮助。
陈老师这些太极拳术语,每句话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每句话的含金量都特别高。我已收藏并阅读了几遍,感觉自己都有所收获,谢谢陈老师给我们写了这么多太极拳真正的拳理。
都是具体要求,实用拳法的说明书
这些都是规律性的总结,定为规矩必须遵守不可逾越
规规矩矩的练拳才能练对出功夫
练了一年实用拳法再回过头来看规矩,才发现按照规矩练拳太重要了,不按规矩练拳早晚要吃亏。
知其规矩,方可遵守其规矩。读陈老师规矩,如同行人生之路,不逾规便可行于太极人生之坦途,须常读常新,常学常熟,了然于心,化于常行,以促使自己在规矩中不走歧路!化义顿首谢;
“规矩“就是真东西!
虽然每一条一看就明白,但都得慢慢体会,要上身不是3年5年可以做到的。
这篇文章时不时就得来看一下,太深刻,一举一动皆合规矩,难呢
理精法密,功在实践
再读规矩!理精法密、功在实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陈老师总结的东西,给我们练拳指引了方向!
今天看过,又有了以前没有的体会“左右手的动作一定永远在一条线上”,谢谢老师
越看越有收获,先要顺规矩,再去明原理
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
这是真正的明师,我看后感到自己练了这么多年的太极算是白练了。
学习了 受益匪浅!
再次看又有收获
每次看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再次看这些规矩,收益增加
谢谢老师,能把规矩公布于世,规矩就是不能改的东西,我们只管照做就行了,不要管他是对还是错。背计心中才是。
顶!好文!
每次阅师文章,都在沐浴着法乳的滋养,复制一份,以备随时查阅。南无阿弥陀佛。
本以为自己做到了一些规矩,但看到老师的规矩后发现,还沾不到实用拳法规矩的边.先记下来,继续练.
很好,有收获,谢谢
看到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欢喜赞叹不已。同事见我喜形于色也过来看(他是位热动高工但不练拳),看后评价道:“你们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在物理方面都能讲通,完全符合力学原理,但就是不像太极拳的理论啊”。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是假亦真”,像不像没关系,“是”就行了。如果大说一通“阴阳”、“意气”,把学生都忽悠住,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教;可叹的很多学拳的人入其彀中还不自知,以为自己老师水平就是高,说的自己全都不懂,越学不着东西越佩服地五体投地,等见到真功夫反而不敢或不愿相信了。
鉴别真伪,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