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而不僵】; 松而不懈。

当年问到“松而不懈”的问题时,洪师笑而答道,“你摸一摸!”我摸了一下,他的胳膊是硬的。很硬,比我摸到的任何胳膊都硬。他又说,“你推推!”一推,我才知道好像什么都没有。一位加拿大大学教授和洪老师晤面后也有同样的说法。他说洪老师的胳膊是纯钢的。李恩久老师也曾经说有同感。

我自己的会是,洪老师让我分开感受,就是想让我知道胳膊本身是硬的,柔是作做得纯熟给我造成的一种假象。两者配合的好,就会做到太极拳的特有的那种很难让人讲清楚的【 劲】 。

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练到这层功夫的人,在亲身跟有这层功夫的人摸手时就会有“松而不懈”的错觉。这种感觉或描述不是错的。不过这只是感觉和描述类的东西,不是太极功夫的实际情况。在太极拳实际的练习、作要求、学习方法等实际的步骤中,太极拳应该是【 硬而不僵】。这个说法,对不是真正寻求【 功夫】 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所谓追求【功夫】就是上过擂台、跟人打过架、拼过命的人,不是朋友间玩太极的那种人。需要说明的是,就算是朋友之间“拼了命”的“来真的”,也不算。

的任何部位都要练到【硬】才能有功夫。松和柔之类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不能放在【功夫】里一起谈(相提并论)。我们打针的时候,有的功夫高的护士真能给你打完不觉得疼,那是她的作准确娴熟,那是打针的功夫。并不是好护士用的针是软的!我们判断一个老年人身健康,一般是试验骨头的强度,如果一个80岁的老人骨头的强度和40岁的人一样,就是健康的症状。唯有错误的太极拳才让20来岁的年轻人,去扮演80岁的老年人的身体动作特征!

更多帖子

关于 陈中华

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亦作11代),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海外掌门人,陈式混元太极拳二代传人。1979年起从洪均生宗师习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1996年起从冯志强宗师习陈氏混元太极拳,为两位宗师入室弟子。 拳、剑、刀、杆俱精,推手技击出神入化,常发人于无形,堪称观止。生徒遍及近百三十国家地区,著述及译著丰富。
统计: 1312 总浏览,

【硬而不僵】; 松而不懈。》上有 5 条评论

  1. 周先生的比喻很贴切,记得我开始学拳时我祖父就告诉我“不要用拙力,太极拳的力没有僵劲”。虽然他老人家发力时我感觉不到是怎样被发出去的,但是抓住祖父的胳膊时感觉就像是钢棍。

  2. 前辈说“太极是扌朋劲,动作走螺旋”。多数人只注意螺旋劲的外在表现,好像是“柔”的(其实是圆的),却忘记了“扌朋劲”这一同样甚至更加重要的技术要领,于是就产生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错觉。松松垮垮,怎能与大力相抗衡?
    陈老师讲“身任何部位都要练到硬”,不是让我们去练那些僵劲拙力、硬桥硬马,而是强调“扌朋劲”的重要性。有了这个,才能达到真正的以“柔”克刚。

  3. 香港地鐵的入閘機是三根鋼棍合成的,你拍了IC咭,才會讓你推動旋轉,推過時三根鋼棍是合在一個承軸中讓人旋動,推動時很圓通順滑,推到位時又很堅固絶不讓後來的人過,這不正是”松而不懈”硬胳膊柔作的實例。能如此圓轉,有賴內裡的旋轉軸承,能承受外界衝力,又能固定在一個中心點受力旋轉,外環旋轉與內環是分離的,靠內外環夾在中間的鋼珠可受壓轉動,與拳架中各關節在受力時不移動但轉動相似,軸承可改變力量方向,當我猛力推入閘機的棍子,另一根棍子就打上來,我不走就被自己打傷了,洪公年紀大還能推手把壯漢發出去,可能就是這個”松而不懈”的道理。其中一個練家子被遠遠發出去,問洪公怎能有那麼大的力量,他沒答卻叫他搬開一塊大石頭,他搬了后,洪公說他沒有他那份力氣,讓他自悟力量是從他借來的。陳老師在Bruce改拳(一)中示範了借力打力,我看是習練太極拳的重要方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