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太极拳(征文)

czh-w-hjs-sitting最早接触到和太极拳有关的东西,是吴京的《太极宗师》,如果没有记错,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没有武侠小说里飞檐走壁的本事,也没办法做到飞花摘叶皆能伤人,但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种说不清的吸引力。那个时候我心里只有一种感觉:原来还有这样的拳法,如果能学就好了。这个想法最终促使我在大学开始自学太极拳。

那一年是2007年。 自学往往是个很无奈的选择。大学军训一结束,我就进入了学校的武术协会,去打听有没有会太极拳的老师。结果很让人失望,老师只教竞赛套路以及诸如24式,16式,8式一类的国标。潜意识里我感觉这不是我想学的东西,我想学的至少是作为一种攻防技术的东西。但是现在,学,还是不学? 当然要学。

实用拳法和其他拳的差别但既然没有老师,我就自己去找书。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从学校图书馆五楼的太极拳书籍,到新华书店;从一个人在小树林里对着书本比划,到每天两小时去网吧照着视频学;慢慢地,跟很多人一样,我知道了陈杨武吴孙和,知道了孙禄堂,陈发科,杨澄甫等等风云人物,知道了那个“只杀敌,不表演”的“国术”时代,也知道了各种各样的太极拳理念:“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三层九段论”,“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拿住丹田练内功”,“松,散,通,空”,“大松大软”,“以心行气,按窍运身”……当然对这些理论背后的当代大师们更是耳熟能详。

乱花渐欲迷人。接触的东西多了,摆在初学者前的选择就出来了:套路还是功夫?我曾经以为自己可以两者兼顾,但当我能够很容易地比划下很多套路的外形却发现自己一直都是在作上打转的时候,我开始反省自己的学习是不是有问题。最终,确定自己以一直以来在练的新架为主线来练习,其他的就放着了,更多地去试图“练出什么”而不是“会多少套路”。因为选择后者的话,我也许一辈子都跟自己当初向往的东西无缘了。

陈中华在悉尼2014这套架子是我从一开始接触太极拳就开始练的东西,当初不管是在寝室,还是在田径场,甚至是上课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洗澡的时候,都会时不时练两个动作。练拳就成了我生活中最核心的内容,即便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无用功,但依旧维持着这种别人看上去像神经病的状态,这种状态甚至到了今天依然有明显的痕迹,但我却并没有任何不适。

自古以来,不管是谁,去完全投入地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在旁人的里看来,总会显得疯狂。但这种疯狂是必要的,“不疯魔,不成活”。 但练拳就会有练拳时碰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慢慢浮出水。最明显的无非是绝大多数人都遇到过的膝盖问题,看过很多太极拳名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最终我也只能得到模棱两可的解决方式:痛了就不练,仔细找找是什么样的作导致的,然后去规避。

相比起来,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更为迫切,不管我曾经接触过多经典的拳论,大家多认可这些步骤和阶段,但我的练习告诉我:我仍然在做着十分低效的事情,我感觉不到我在练的这些东西和真正的运用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因果练习。即使有人说过练拳架是“知己”,推手是“知人”。

陈中华刀照片但这太抽象了,练拳是怎么“知己”的?它是依靠那些动作规范来“知己”的?又是要知道自己的什么呢?这一类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回答我。至少没有人能用浅显的语言,日常的逻辑来告诉我;但这是练拳必须要弄明白的事情,否则就没有方向,方向错了,其他的还能对吗? 这样的问题从模糊到清楚困扰了我五六年,终于在2014年有了能找到答案的迹象。因为四个字:实用拳法。

这个词汇对我来说既熟悉有陌生,因为在之前的六七年里,无论洪均生还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我都是久闻大名,甚至陈中华老师的视频在大学的时候还看到过,区别在于,当时未深究,只是当成陈发科老先生传下来的其中一支来看待,而未真正地去接触它。但这一次却不一样了,我看到的是切切实实的示范,甚至于具哪个视频都忘了,但那种震撼至今忘不了。从让你倒下,到如何让你倒下,再到什么东西让你倒下,再到这个东西在拳架里是什么样的。

2013新加坡讲座穆尚根这样一种前所未有清晰的逻辑瞬间让我下定决心:我要学这个东西。就这样我接触了实用拳法,其实说实话,更多的是因为陈中华老师,拳是要靠人教的,一个能讲得清楚的老师,遇到就是福分,放过了,也许就没有下一次了。 这近一年来接触实用拳法,我从最开始的想把它的方法融入新架,到后来放弃新架直接从头学起,再到后来给自己定下每天必须要完成的练习量。虽然这个量维持到现在也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但这一年来,学到的东西,也许比我之前六年加起来还多。不仅仅是在于怎么练拳,同时也在于如何思考和看待事物。

陈中华潍坊综合拳实用拳法对于膝盖的要求直接就解决了我在膝盖问题上的困扰,而对于拳法本身,“不,开胯,旋转”这六个字的精辟以及可操作性真的是让人叹服,同时也更加严格地拿这五个字要求自己。拳是拿来练的,对于练习者来说,一套明确到可以落实在具体动作上的规矩,远比那些高大上的描述珍贵。这是我们出功夫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终是虚妄。而我也会始终保持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吸收更多让自己受益的东西,去踏踏实实下该下的功夫。毕竟就现在而言,自己下的功夫还是很微不足道的,而且,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浙江嘉兴孙剑峰 ‍

统计: 955 总浏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