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实用拳法之“力”

  一、太极拳练的是一种力

大青山的夜晚

大青山的夜晚

太极拳练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说法,比如练松练柔、练气练意,更高深的还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任督二脉,大小周天等等,常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然不排除有人也许能练到这种高深的境界,但是对于普通的练习者来说,最直接的还是从练力入手,这种观与我们通常听到的教导常常是矛盾的,大概我们在大众中经常听到的会是:“不要用力,要放松,要用意不用力”等等说法,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按照这种方式来练拳的人,通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常常陷入一种自我陶醉式的摇头摆尾、抬肩腰当中,并顽固地认为自己得到了一种想象中的放松和舒适。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要自然”,并认为太极拳应该自然放松,所有的招式来自生活,应该按照自然生活的作和方式来练拳,。那么试问,既然作模式都来自于自然的生活,那么我们还需要练什么呢?我们只要过自然的生活就行了,岂不是谁活的长,谁生活经历丰富,

洪均生单鞭

洪均生宗师单鞭

谁的太极拳功夫就高了。可是,太极拳本来就是用来技击的,打人需要的是力量,有过推手经历的人都有会,当你对真正的高手时,感受的不是松、不是软、不是柔,而是一种强大的、势不可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感觉无法抗拒,一抗拒自己反而被打地 更远。所以我们练习实用拳法的感受就是:练的是力,得到的是力,用的是力。

二、太极拳的力有何不同?

根据身部位的大小、用力的方向、作用的不同,人们把力分成很多种,如“掤、挤、按、、挒、肘、靠”等,我们这里仅以最直接的向前发的力来说明问题。

虽然太极拳练的是力,可是这种力确实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与在正常人身上感受到的力是不同的,若非亲身会,语言不易描述。所以为了描述什么是这种太极拳的力,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不是太极拳的力。斯大林有句著名的话叫做:“先把拳头缩回来,才能更有力地打出去”。这句话要表达的哲学原理当然是有道理的,他要表达的是要“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道理。

正常人日常生活中基本都是这种用力方式,但是这种力不是太极拳要的力,我们把这种先缩回,再打出的力量叫做“惯性力”或者“荡劲”。要发出这种力确实需要先缩回,不先缩回是无法发出这种力量的,而且缩回的越远,打出去的越有力,这种力量靠的是发力者自身的质量和达到的速度来冲击对方,用物理公式来表达就是p=mv,m表示自身的质量大小,v表示接触受力者时候达到的速度,p代表最后形成的冲量。因为发力者缩回的越远,所以加速的空间越大,最后形成的速度更快,所以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大的冲量。

我们看到普通人打架时,都是拉开架子,空出距离,然后用这种惯性力来冲击对方。用这种方式,重身高等因素是很重要的,打起来也很好看,常常能打的鼻青脸肿,血肉模糊,但通常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陈中华余永安推手2004

陈中华余永安2004

太极高手却不是这种方式,他们通常是迅速贴近对方,拿掉双方之间的距离,然后就看到对方蹦出去了,如果不蹦出去还待在原地则伤害更大。这种贴身发力看起来轻松简单,实则具有非常大的破坏力,就像先把一根铁棍杵在对方身上,然后用一个大锤子猛敲铁棍后方,会把巨大的力量打进对方内,而且因为这种发力方式不需要先收回,更显得迅疾,你只需要占据空间就行了,所以在跟没有练过这种方式的人推手,你常常可以迫使对方不断后退,因为对方想发力就要先向回缩,才能留出发力空间,这时候你迅速向前占领这个空间,对方再想发力只能再向后退,留出空间,你再继续占领,所以对方总是感觉被你挤得后退,而实际上你只是占领了中间这块空间

三、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力?

太极拳要的这种力不是“惯性力”或者“荡力”,我们把它称为“掤劲”或者“棍劲”。要得到这种力,我们首先需要从脚到手连成一根棍,古人说“力发于脚,形于手指”,就是说力量是在手和脚之间传递的,发力时,通过用脚蹬地,把力量传递到手指上。这就是打通一条从脚到手的路线,使得力量在这条路线上尽量无损失的传递,就是要练出一根从手到脚的大铁棍。

这条棍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条棍要尽量直(畅通无阻的意思);

第二,这条棍要结实;

第三,这条棍用的时候不能晃动,要保持稳定。

        我们得到这条棍的方式都是通过一路拳的练习,那么练习的人很多,有的人得到了,有的人没有得到,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练拳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我们的规矩陈中华老师总结了六个字,叫做“开胯旋转不动”。

陈中华太极书法:开跨旋转不动

结合这条从手到脚的棍,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六字真言

首先,假设人真能形成一根真实的铁棍,那么力量可以几乎无损地传递,可是人是复杂的,具有很多的关节,可以分成九节,这些关节平时是习惯的,虽然使人们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方便了日常生活,可是却对力量地传递形成了障碍。所以陈老师曾说牺牲关节的灵活性来获得力量,这些关节平时是活惯了的,习惯于,但是越是平时灵活的关节练拳的时候越要保持锁住,所以手不弯、膝不荡、腰不晃、肩不抬,也就是“不”原则。

其次,从手到脚这条线要直,可是人的结构也决定了做不到完全直,我们的做法是从前手到后脚画一条直线,然后身上的部位尽量向这条线上靠。

这里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胯,因为正常人的胯是缩着的,我们需要把它拉开,然后顶出来,才能向这条直线上靠近,陈老师称为“开胯”原则,具作是“填胯”。

另一个大的障碍就是肩,通常我们的肩是明显在这条线的,而且,正常人是肩用力,所以越用力越是向上抬,距离这条线就越远,所以我们还要压住肩,陈老师说肩只有一个运方向,就是向下。

另外坐腕竖踝定膝都是为了把力量靠在这条线上,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开胯。胯拉开了,下肢蹬地的力量就可以传递到躯干,肩开了,躯干的力量才可以传到上肢,同理,手上接受的力量也可以通过肩胯传递到大地。

齿轮

练太极就是要把身体练成一个齿轮箱。

再次,因为人们固有的诸多关节,决定了这种力量无法完全的直线传递,而是通过一种类似汽车变速箱的齿轮组的形式传递,这些齿轮互相咬合在一起,通过完全对称旋转来传递力量,这种力量有个特就是对方抓不住那个,他是一种完全连接、互为其根的运,也就是“旋转”原则。这种旋转是在人内部进行的,没练过的人通常看不出来,陈老师曾说“真正的旋转看不见的,凡是看见的都不是旋转”。

开胯、旋转、不动这三个原则又是互相关联的,开胯需要旋转和不,旋转需要不和开胯,不又需要开胯和旋转,这三者彼此制如环无端。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们无法把这些原则做到绝对完美,因此练拳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的修正、改进的过程,向着原则无限靠近的过程。通过不懈地练习,磨练一条笔直坚硬、油光水滑的大铁棍。

四、如何使用这种力?

通过遵循“开胯、旋转、不动”这些原则,日久天长,我们可以逐步在身上练出这根棍,有了这根坚硬且不的铁棍,你便有了,你可以打、可以压、可以捅、更多的是做成杠杆用来撬对方,就会产生很多用法,但是前提都是有这样一根棍,所谓“虽变化万端、理唯一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前的例子,我们有了一根大铁棍,把它杵到对方身上,然后用锤子敲后。或者,假设向墙上钉钉子,我们有了一根笔直的钉子,然后用锤子敲后,把钉子敲进墙里。

一根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已经把身练成了这根铁棍或者铁钉,那么谁来在后敲呢?或者我们要使用杠杆力,我们身做成了铁棍,那么谁来做支点呢?所以,没办法,我们还得靠自己,鉴于只有这一个身体,所以我们在扮演铁棍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大锤子在后面敲打的任务。我们在扮演杠杆的时候,还要自己形成一个支点。

而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这两种任务要分开,要各干各的,互不影响,也就是做到“分阴阳”。比如,我们在向墙上钉钉子的时候,在你抡起锤子砸钉子的时候,钉子是不能的,也就是砸锤子手的作不能影响到扶钉子的手的作。落实到身上,就是我们的身形成了固定的铁棍,并且到位了,下一步就是用脚蹬地产生类似锤子打击的效果。但是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脚蹬地的时候没有压住身体,蹬地的力量把自己身体向上蹬起来了,比如肩膀抬起,臀部扭转等等,这样就在蹬地的时候破坏了身体的结构,破坏了发力线

同样道理在用杠杆撬的时候破坏支点也是无法发挥杠杆作用的,这都是没有做到“分离”造成的,因此分离至关重要,却也极难做到。所以我们有时候讲“连接”,有时候讲“分离”,是针对不同应用场合而言的。

五、练力的感觉和看练力的感觉是怎样的?

我们常常看到形容练拳感觉是行云流水、身体放松、柔和舒适、气息通畅,甚至如沐春风。可是,细想一下,我们练拳练得是我们做不到的作,运的是平时不运的筋骨,用的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用力方式,怎么会是这样感觉呢?

举例来说,我们让一名游泳运动员来打网球,让他尝试一种完全不同的运动,他肯定觉得处处别扭,气喘吁吁,使不上劲,打不着球,打完了浑身酸痛。如果他觉得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话,只能说明他做错了,用了游泳的动作来打网球了。

回到练拳上,练拳时,我们要锁住关节,浑身绷紧,保持不动,平时用的最熟练的关节都固定住了,然后拉那些平时不用甚至都找不着在哪里的筋肉,使得用脚蹬地产生的力量在身体内部流动,把关节筋肉拉长。因为这种力量困在身体里走的感觉开始是让人很难受的,绝不是一种舒适柔和的感觉,所以人们自然的就会在很多地方开个口,把力量放出去,才会感到舒服。

陈中华庇身捶

陈中华庇身捶

比如,最常见的错误是用脚蹬地时,膝盖动了,这样就把整个身体蹬高或者蹬散了,蹬地的力量在膝盖释放了,不再向上传递,这时候人反而会觉得悠悠挺舒服的,很多练习者都是在这个阶段悠,体会着舒适的感觉。如果锁住膝盖不动,那么力量就会向上沿着大腿传递,到达臀部,这时候常见的错误是把臀部蹬歪了,这个时候身体扭了,力量在臀部释放,人会觉得舒服。这时候我们再把胯固定住,不让它转,力量就会继续传递到腰,固定住腰,再向上到肩,然后定住肩、定住肘、坐腕,力量才会传递到手上,所以整个过程中力量是憋在身体里的,会憋的人很难受,直到这种力量把身体内的筋肉撑开了,人适应了这种感觉,才谈得上畅通舒适。

这种练拳对于观众来说也谈不上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你会感觉练拳者在试图勉强做一种他做不到的动作,看上去动作机械,上步困难,出手僵硬,脸憋的通红,既不飘逸,也不流畅。所以俺们练拳都是找没人的地方偷着练,但是你看习惯了,也会觉得其实这里有一种朴实的美,非常耐看。

更多帖子

统计: 4604 总浏览,

略论实用拳法之“力”》上有 18 条评论

  1. 看了文章,道理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因为自己身没有正确的劲力验。如今口传的东西很多很多,心授验的机会很少。口传心授之法,不是看看视频、看看文章就能学到。

  2. 好的文章总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很多深奥的东西用形象的比喻展示在我们前,即便我这个对太极仅了解一个月的初学者,也很容易接受理解。这让我更想学太极,看看人的潜能。。。期待更多这样的好文章

  3. 这是一篇符合现代文化人练太极拳的指导性很强的好文章,比看那些用什么意、气、阴阳、八卦、五形等等等等黣涩的语言的文章通俗易懂得多,多如牛毛的你抄过来我抄过去的什么意、气、松、空等等太极理论巨著看得人云里雾里,你看了一百篇也不会有读这篇文章一遍那么有收获。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希望练习实用拳法的所有朋友都用这种科学的态度对待太极拳用科学的语言来阐述太极理论,让优秀的太极拳被更多的现代人所认识而热爱、而受益。

  4. 在公园,在广场,太多的都是看似行云流水实则东倒西歪的伪太极,如作者所说,俺们都是在没人的地方偷着练,伪的东西流传太广,真的东西反而不为群众接受,太多的人积重难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