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动的阶段性理解

这里作为一个阶段性的记录,记录一下学拳一年多来的感受和体悟。有理解上的偏差和不完善请各位老师、教练、拳友批评指导。

第一次去学拳的时候,子明教练先给我粗略地介绍和教了正圈作,孙老师和子明教练都看出我好像有一定运基础,我说我是学武术竞技套路的,他们便提高了要求,子明教练要求我下定住一动不动。我当时凭着浅薄的认知,心想:我看老师们的视频里下也不是一动不动啊,再加上自身不具备结构力,一直有起伏和晃动,教练再次提醒了我,还是了,于是我找个镜子,那就按教练要求下身不动。这是我第一次会“不”。十分别扭和不适应。

刘天缘VS于丰泉20220809-4

之后的几次去学习,到和子明教练推手,我是确实感受到了他真的没,也不知道哪冒出一股劲,我就倒了。可是在练习套路和基本功的时候,我看老师、教练明明了,他们为什么说这是不呢?我想着就是自己水平不够,身和认知上都没能理解,就踏踏实实先按要求练吧,也就没去提出质疑。

后来又报了陈老师的教练课,就想解决这个对“不”的理解的问题。通过线线下学习的结合,我明白了这个不是关注和参照系的问题。有时老师说的手没空间位置上的没,就像抓住什么东西了,位置上没有变化,其他位置怎么都行,就手没有发生位移。有时说手没动,是手上没有动作,例如做收肘时,这是我去山上,听邱迎冬教练讲我才明白的,我在收肘的同时手上单独做动作了,翘腕啦,或者手单独转了,了,都是动了,告诉我们手肘关系是学实用拳法的第一把钥匙,我们身上有好几套关系,这个手肘关系非常关键。其实刚开始学的时候教练就一直在提,却从没当回事练。以这一个手不动,举一反三,引申到身其他部位,都是一样。后来再看陈老师的拳才看到老师一直说的:我的手从来没动过。

刘天缘VS于丰泉20220809-7

在去年八月份我和陶丁一起第一次上大青山参加讲座,当天傍晚到达,陈教练说让我们晚上先休息一下,看看大家推手。在大家推完后听陈教练讲解:我们要在不动中寻求动,守住丹田,肚脐有个小方块,锁住这个小方块,从胯这开出来,我们身上这个小方块是真不动。身上的动作也是被动的动,是协调出来的。在陈教练身上也验了,就是没感受到任何动作和威胁,不知道哪来的神秘力量我又飞了。在第二天和老于推手后陈教练再次提醒了我丹田这里没锁住,底下开的很大,但没劲。我还记得一句很有意思的评价:你是开了没锁,老于是锁了没开。

刘天缘VS于丰泉20220809-2

后来下山我就一直练守住丹田,让它别动。确实在练习套路和推手有了一定的提高。然后就到了我目前练到的阶段,真不动,转。陈老师也讲到过,转的东西是不动的。以提水为例,初学时我比较痴迷提水,因为看到了六字真言开胯旋转、不动。当时想着开胯非常重要,就用提水练习开胯。后来在腰裆胯的区域可以做出很大动作了,我以为自己胯已经很开了,但毕竟学了一年多了,我反思这么下去肯定不对,我也没看陈老师和教练们练拳和推手时胯像我似的来回“”很大,要是以胯上动作幅度来评判胯有多开的话,那学舞蹈的比我们开多了,这个开我理解为通,是胯不再堵劲了,劲路上联通了,后来想起子明教练也给我演示了,不是,是真转,大腿的股骨转,外形上几乎看不到变化,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到现在,尝试这样练了两周左右,找回了刚学拳时的感受,举一反三在其它部位也如此要求,大小臂、大小腿、左右竖向的肩胯中轴,全如此。这回是真动不了了,也做不了几个了。感受到这拳练的就是个轮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刘天缘VS于丰泉20220809-6

总结这一年来看到听到会到的,我们的动是被动的动,也是老师经常讲到的间接力,都是被动,都是间接,都是协调。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一些事情时,也常有人说:以不变应万变。我理解其实也是一种不动,在心态上,情绪上的不动。有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甚至可以说自以为的那个问题本来也不存在。
在刚关注陈老师抖音时,我还在想:真不动太极?这个真不动什么意思,感觉好像有太直接了,后来无意间在六祖坛经中发现了这句: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在老子的清静经中又看到了:动为静之基……我当时又惊又喜,不谈坛经和清静经中的释义,就练拳而言也给了我很大启发。这就是老师提到的分阴阳啊,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中,阴阳是同时存在的,动中有不动,不动中的动。
那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动了或是不动,需要找参照物,找一个真不会动的死物,于是我从未和墙、茶几、椅子、门框等物如此亲密过。
以上是对于“不动”的一些浅薄的认知,也许再过半年一年我又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发现现在写的啥也不是。
统计: 468 总浏览,

对不动的阶段性理解》上有 9 条评论

  1. 刘天缘同学《对不动的阶段性理解》会写的真好!一年里,他之所以突出优秀!进步很快!不尽尽是有武术的基础,而是他平时勤学苦练、有思考、有试练和认真学习和感悟陈老师的每句话!和对陈老师每个视频都认真钻研的精神!令我敬佩!值得学习!
    对″与不”通过天缘同学写的会和陈老师近期给我们上的教练课,我也深深有感悟。“与不”其实就是分阴阳有静(不),静(不)里。它们是同时存在是不可分割的一。从,找到不动点。从不,找到。就像陈老师打的比喻:房子是不的,的是我们人在屋里走来走去。像火车的轨道轨道是不的,的是火车在轨道里行驶。例如:陈老师经常拉皮筋做示范说的话:定住两头,走中间(就是)如推手:顶往对方的手,要一动不动的掐住。我们可以下身,腿和脚。其实是有很多的”与不”的例子,让我们把这些动与不动的理念融入到一路推手里,找到更多的“动与不动”的支点,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不知道自己肤浅的感悟是对否?见笑了。

  2. 通过天缘对"不动"的理解,展现他一年的不断学习、刻苦习练,使思想身结构都有很大优化。优质的身条件,虚心好学、积极上进的心态,定会成就卓越!我感觉对"不"的理解是无穷尽的,它会随着身内在结构的变化而深入。

  3. 刘天缘是我们班最出色的学员,平时不仅仅是勤学苦练,更是对实用拳法深入的研究,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实在是佩服!

  4. 不动的阶段性理解,及时记录,赞赞赞!
    内容不谈,看到文章最后一句“以上是对于“不”的一些浅薄的认知,也许再过半年一年我又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发现现在写的啥也不是。”,突然像照镜子一样,发现我自己之前经常也是这样写,带着某种不能准确形容出来的复杂内心活,些许自知之明?些许谦虚?些许上帝视角?些许不自信?些许怀疑……大概综合如此,而且一直障碍至今。
    之所以是障碍,是因为这句话跟事物本身无关,我们都应该慢慢把它丢掉。既然是“阶段性理解”,那就没有“啥也不是”,过去是(百分之五)!现在是(百分之十)!未来也是!只是“是”的程度高低,终不能百分之百的“是”罢了。
    老师说,学习就是爬楼梯,太高了够不着,需要一层一层爬,大家你高一层我低一层,及时记录及时分享,前后的人才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哪里来的“啥也不是”,无论何时于后来人,你这写得也太“是”了!

发表回复